“大通湖”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因湖面辽阔,东通东洞庭、南连南洞庭、西注目平湖、北纳藕池水,四通八达,故称大通湖。大通湖位于湖南省南县东南,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原为洞庭湖的一大湖域,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因泥沙淤塞被支解成东、南洞庭湖间的一大湖湾,成为洞庭湖的湖中之湖,是湖南省最大内陆养殖风景湖,享有“山美张家界,水美大通湖”,“三湘第一湖”的美誉。1956年,湖南省农业厅投资兴建大通湖渔场,2004年划归大通湖区管理。现拥有湖泊养殖水面8270公顷(12.4万亩),配套池塘667公顷(1万亩)。
大通湖内水草茂盛、底栖螺蚌资源十分丰富,历来是鱼虾蟹蚌生长、栖息的良好场所,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在大通湖水域也广泛分布。在悠长的岁月长河里,河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周而复始,居住在大通湖畔的老百姓以打渔为生,世袭而居,捞蟹吃蟹也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相传,元末明初,有一次朱元璋兵败洞庭,被这里的渔夫肖伯轩救起,吃了这里的鱼蟹后身体迅速康复,终于一统江山。肖死后,被封为肖公菩萨,立庙于此,明初呼肖公窖,即今大通禅寺,备受渔民敬奉,至今仍香火不断。
产自大通湖的河蟹与长江口的大闸蟹是一脉相承,兼有大通湖水域特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长期以来深受老百姓喜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需求量迅猛增长,知名度也不断提升,被誉为“大通湖大闸蟹”。
大通湖大闸蟹规模放养的历史应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政府大规模实施围湖造田工程,使大通湖隔离成内湖,大闸蟹洄游通道受阻,加上长江口天然蟹苗资源的减少,导致大通湖大闸蟹资源几乎衰竭。从1972年开始,大通湖多次实施了大闸蟹大面积放养项目,从长江口引进大闸蟹幼苗几千万尾,放流到湖泊水域中。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人工养殖大闸蟹。近年来,国家将大通湖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区,使大通湖渔业得到较大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特别是通过管理创新,转换生产经营机制,水产品产量大大增加,生产方式由传统渔业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河蟹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目前,已在大通湖全湖中进行放养,面积达8270公顷(12.4万亩),产生了良好的效益。2012年大通湖产大闸蟹3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随着大通湖大闸蟹的市场需求增加,大通湖大闸蟹的放养规模不断扩大,知名度也不断提升。2004年,大通湖大闸蟹获益阳市首届绿色农产品博览会金奖;2006年,获中国·湖南第八届农博会金奖、湖南省名牌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7年,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获2007第二届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推广”项目获得益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大通湖大闸蟹养殖企业天泓渔业被列为国家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单位。2012年,大通湖所在沙堡洲办事处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大通湖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人民日报、市场报、香港大公报、深圳晚报、湖南日报等新闻媒体多次来渔场作专题报道。在连续五届“大通湖大湖捕捞节、大闸蟹美食旅游节”上,大通湖大闸蟹产品更是获得广泛赞誉。从2006年起,大通湖大闸蟹开始直销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实现了产品直接出口日、韩、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大通湖大闸蟹,体圆膘厚,青背白腹,金爪黄毛。肉质膏腻,肢体矫健,置于玻璃板上,八足挺立,双螯腾空,威风凛凛。
大通湖大闸蟹体形近似圆形,脂满膏肥,体厚实,母蟹一般只重在125克以上、公蟹只重在150克以上;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泽;贴泥的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蟹腿的毛呈黄色,根根挺拔;蟹足金黄,坚实有力。
大通湖大闸蟹口感肉质细嫩、有弹性、香鲜甜美,膏黄丰腴细腻,味感丰富。
商城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