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是中国的陶都,紫砂陶的故乡。她位于太湖之滨,上海、南京、苏州、杭州等名胜地的腹地,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州,竹的海洋"之称。宜兴又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因上苍对宜兴的厚爱,赐予丰富的制陶条件,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土。
一、宜兴紫砂概况
宜兴陶瓷传说有很多,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烧造陶瓷了。商周时期已有几何、印纹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现,到秦、汉、宋、明、清至今,陶瓷生产演进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宜兴紫砂以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原料性能优异的特点闻名于世,经过一代代紫砂工艺师的努力,宜兴紫砂已经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获得国内外的许多大奖。
二、宜兴紫砂的历史和现状
古老的陶都,风雅的紫砂,发端于宋代,勃兴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数百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紫砂作为“陶中瑰宝”,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珍视。
宜兴紫砂从清末至民初,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通常是技艺人员自选泥料做成陶坯,然后委托窑户烧成,或者由窑户老板收购坯件,烧制后上市。抗日战争时期,7座紫砂龙窑和100多间厂房相继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紫砂业一片萧条,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产业开始恢复。1950年11月,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产工场,同年12月组建紫砂工场,产量44万件,产值5.9万元。1955年,组成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茶壶。1956年紫砂陶产量90万件(其中出口28.2万件),总产值55万元。1958年4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196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业人员578人,年产量109万件,年产值72.7万元。1966年,厂里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技术培训和产品创新。
(二)产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紫砂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宜兴紫砂工艺厂到1990年完成产值1371万元,实现利润341万元,创汇181万美元。产值、利润分别比1978年增长5.5倍和6.2倍。1982年,丁蜀镇郊的周墅乡办起了周墅紫砂厂。1985年改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属镇办集体企业。至1987年发展到拥有1260多名职工,年产值1008万元,出口创汇20万美元,利润193万元的规模企业,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累计出口紫砂陶80万件,创汇278万美元,占宜兴陶瓷创汇总额的44.5%。宜兴紫砂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大奖100多项,如,1984年紫砂百寿瓶和竹简茶具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金奖。1991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企业,生产各类紫砂陶1000余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宜兴紫砂空前繁荣,内外销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紫砂收藏热遍及港台和大陆。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紫砂行业重新“洗牌”,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中,生产经营的方式回归到民营和作坊式。原来的宜兴紫砂工艺厂更名为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也改名为江苏艺兴紫砂陶股有限公司,同时又派生出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阳羡茗陶苑等数十家以制作紫砂壶为主的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和上千家个体作坊,还有二百多家紫砂花盆生产企业,从业人员逾3万人,产值超10亿元。目前宜兴已拥有5个紫砂专业村,紫砂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
2006年12月,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宜兴紫砂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库。
三、宜兴紫砂的质量特色及理化特征
1、质量特色:对宜兴紫砂泥的赞颂,历史上早就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等说。宜兴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享有盛誉的稀世艺术珍品,究其主要原因,无不归功于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泥原料宝藏。细推敲之,宜兴紫砂泥确有以下独特的优异性能:
(1)良好的可塑性
宜兴紫砂泥和绿泥的可塑性指数在l0%以上,属中等可塑性;红泥为18%左右,属高可塑性。同时紫砂泥既具有较强的粘合力,又不粘手、不粘工具,从而具有良好的成型性能,艺人们可随心所欲,任意加工成千姿百态、惹人喜爱的紫砂造型来。
(2)优良的干燥与烧结性能
宜兴紫砂泥干燥与烧成收缩小,烧成范围宽,变形率也小。因而,只要工艺师的制作技艺精湛,宜兴紫砂壶的口盖就能做到严丝合缝,器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谨。这是其他瓷器制品难以做到的。
(3)泥料中着色金属氧化物含量适中,烧后色泽古朴典雅
宜兴紫砂泥含有适量的氧化铁并有多种微量着色金属元素,因此,陶胎不需施釉,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制品的外观色泽古雅纯朴,逗人喜爱。我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家高庄教授有诗赞云:“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紫砂泥、绿泥和红泥三种,都可以单独成型制陶,又可互相掺和。对于紫砂泥色的配比变化,早在明清时艺人们就能做到“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而制作出“种种变异,妙出心裁”、赏心悦目的紫砂器来。紫砂的色调属于暖色系统,古朴沉静,色相变化无穷、耐人寻味。由于矿土分布,配制方法,烧成温度、气氛的差异,能呈现多种不同色泽,正如古人描述的有如天青、黯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等色。
(4)优良的矿物组成,赋予紫砂制品优良的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泥是高岭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多种矿物的聚合体,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原料,经过1100℃~1180℃烧成后,生成了残留石英、云母残骸、莫来石、赤铁矿、磁铁矿、双重气孔结构等物相。这种双重气孔结构使紫砂茶具即有一定吸水率、气孔率,又能在使用中保持茶色、茶香,使茶不走味,不易变质变馊的宜茶性能,让使用者在味觉、视觉、嗅觉方面均获得完美的享受。此外,由于紫砂胎中氧气铝含量较高,玻璃相生成较少,有一定的气孔率,使之具有良好的耐急热急冷性。因而,不论在寒天腊月沸水注入或以文火炖烧都不会有炸裂之虞,且经久耐用,洗涤方便等优良实用功能,从而获得“茗注莫妙于砂(重点是赞紫砂的‘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等赞语。
(5)紫砂素胎能记录使用者的宝惜之情
紫砂创制者用紫砂泥料精心制作的紫砂陶艺作品,经过使用者在日常使用中的精心养护,能自然而然地记录使用者的一片宝惜之情。从而使紫砂器发出“如珠似玉”的“黯然之光”,使之“灵光四溢”,也就是使用者与创制者共同赋予紫砂陶艺以特有的灵性。犹如人们驯养宠物、精心培养花卉那样,自会油然产生一种愉悦感、成就感,因此,当人们用紫砂茶具细细品茶的同时能够陶冶心情,是一种精神上美的至高享受,这也是紫砂陶艺越益受到人们珍视的原因之一。
2、宜兴紫砂的物理特性:经过广大地质和陶瓷科技工作者对宜兴陶土矿运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热谱分析、电子显微镜鉴定等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证实,宜兴陶土矿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不等量蒙脱石、石英、云母碎屑、针铁矿等,微量重矿石有电气石、锆石等矿物。不同类型的陶土,其主要矿物组成有着明显的差别。
四、宜兴紫砂质量特色与产地的关联性
(一)特定的地理特征,有利于宜兴紫砂产品的生产
宜兴属于丘陵地带,广阔的南部丘陵山区,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品种繁多、效能优异的丰富陶土资源。紫砂陶的第一要素--紫砂土,主要有紫泥、绿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产于宜兴本地。因紫砂泥蕴藏在岩石和普通陶土的夹层中,故有"岩中泥"、"泥中泥"之称。
(二)适宜的气候条件及地质条件
宜兴属于亚热带,在地质构造上,宜兴陶土矿田处于杨子台坳南缘,由一隆(背斜)、二坳(向斜)组成,自西向东为张渚向斜、高山-白砚背斜、湖父向斜。其地层属我国东南部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江南地层区常州-宣城地层小区。
(三)独特的制作工艺
宜兴紫砂主要以手工成型,以壶为例, 成型分为“打身筒”和“片接法”两种。所谓打身筒,就是拍打壶体的身筒,以圆形为主。每个成型技艺人员都备有一张泥凳,将练制好的湿润适度的紫砂泥放在泥凳上,用木质的搭子,把泥料拍打成薄薄的泥条,用矩车划出长短适合于壶体身筒的泥片,划出圆形的口盖和壶底泥片,身筒卷成圆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让壶肚胀大,将上部或下部收敛成壶口或壶底,使之与自己设计的造型相吻合,稍待干燥后分别装上壶把、壶嘴,配上壶盖,再一遍又一遍的用“明针”刮压、修整、加工,精心制作成符合创意的完美艺术品。
所谓“片接法”就是泥片镶接成型。在制作方器的时候,如方壶,方瓶,把打好和划好的泥片用泥浆粘接成壶身。这种技法体现了紫砂成型的特点,发挥了泥料的优越性,反映出材质对造型的表现力。泥片镶接的角度、斜面都要精确的计算,达到角直、线挺、面平的要求。基本成型之后,后期的加工技术仍非常重要,通过手工技术,将毛坯修理得平整光滑,线条分明,轮廓周正,进而达到触感玉润,浑成一体的艺术效果。
商城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