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江苏分中心 > 江苏

兴化大米

2016-12-22 09:52:57 分类:江苏 阅读:

 

质量特色

      腹白小、硬质粒多、米粒饱满、晶莹透剔、柔软油润、浓香持久、口感特佳

地标地理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江苏里下河地区腹部,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境内地势低平,河沟纵横、湖泊众多、水网密集,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稻米品质不仅取决于水稻遗传特性,而且与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兴化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造就了兴化大米优异的品质。

  1、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兴化大米独特品质形成的首要因素。       

  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其次是光照、湿度,而这些气候条件是由兴化的地域性决定的。兴化位于北纬32°40′~33°13′东经119°59′~120°16′,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全年水稻生长期间总积温4131.2℃,日照时数2306.6小时,降水量757.4mm,水稻生长季节与温光水热资源同步。我市粳稻8月底9月初进入抽穗期,日均温25.2℃,齐穗后20天内是影响稻米整精米率形成的敏感期,我市9月上中旬日均温24.3℃,十分有利于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提高。而在稻渔共作栽培条件下,由于稻渔共作田其水层较深,对外界气候条件调节作用加大。同时蟹田稻大行稀植的株行配置,大幅度改善了稻田的光照条件,因此稻渔共作稻田间小气候独特且非常优越,促进了蟹田产兴化大米的加工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出糙率、整精米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对降低。在营养品质方面,表现为精米蛋白质、支链淀粉含量增加。

  2、肥沃的土壤是兴化大米独特品质形成的基础条件。

  土壤质地与肥力状况对水稻品质影响很大,兴化远古时期为浅海海湾,由长江、淮河搬运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之下不断沉积、慢慢抬高而成,成土母质主要为湖积物、湖海沉积物和长江老冲击物,土壤质地为冲击壤土。长期以来,兴化劳动人民通过人工垦殖、罱河泥、水利建设、沤改旱、人工堆叠和改革耕作制度等活动,降低地下水位,抬高田身,不断对土壤进行改造,促使稻田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断提高,据普查,土壤有机质含量20.38g/kg、全氮1.35g/kg、速效磷12.8mg/kg、速效钾113.6mg/kg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与稻米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高,有利于垩白下降、直链淀粉和精米率提高;土壤钾素含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垩白减少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稻渔共作稻田耕层处于长期的近湖化状态,再加上鱼蟹等的活动,使得稻田土壤较常规的稻作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表现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比常规稻田增加了14.46%6.11%47.4%,物理结构有所改善。共作稻田大量饲料、食物残渣和动物排泄物成为了有机肥源,使得稻田有机质含量大幅提高,据2003年测定,与常规稻田相比,共作稻田有机质增加4.48%,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增加6.61%6.63%13.5%,以全钾增加最多。土壤速效养分增加量更为显著,表现为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20.93%72.39%36.67%,以速效磷增加量最大。肥力水平不断增强,有利于提高稻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共作稻田采用前重后轻或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措施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独有的水文条件是培育兴化大米独特品质的重要前提。

  兴化水域广阔,地面平均真高在1.8米,境内拥有五湖八荡,主要河流22条,中小河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素有“江淮福地、水乡明珠”之称。兴化特色在水,水是兴化的灵魂。建国以来兴化水利建设速度加快,可及时调节内河水位,对水稻生产十分有利,适时排灌不仅满足水稻对水分的需求,而且可以显著改善稻米品质。学者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水稻开花至成熟期,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有利于稻米外观品质与加工品质的形成,更有利于提高稻米蛋白质,“稻渔共作”栽培条件完全吻合兴化大米独特品质的水文条件。

  4、稻渔共作水稻优质高产生产技术的应用是造就兴化大米品质更优的关键。

稻米品质性状不仅决定于水稻遗传特性,而且与水稻生长的外界环境生态条件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优质水稻品种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其优质特性才能得以充分表现。稻渔共作是一项复合的生态种养模式,通过对普通稻田进行微型田间工程改造,形成沟、凼(dàng)、田、堤相结合的生态环境,集水稻生产和水产养殖于一体,互利共生。稻渔共作稻田通过“品种选择、播栽期优化、栽插密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栽培手段,调节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获得高产稳产,而且还可以达到保持水稻优质品质的目的,并且通过改良生态环境来达到改良品质,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历史文化

       兴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荟萃,古典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甡(shēn),“扬州八怪”的郑板桥、李鱓(shàn)等,是兴化人中的杰出代表。兴化市农耕文化源远流长,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兴化先祖已由原始的“刀耕火种”、“作陶而耕”发展到“锄耕”农业阶段。林湖乡影山头遗址、南荡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炭化稻米表明,兴化先民在距今4000年以前已选择有利地形围堤筑塘,拒咸蓄淡,从事人工栽培水稻,其稻作农业一直延续至今。兴化地区出土的炭化稻米及兴化先民使用的石、骨等生产劳动工具表明了兴化悠久的农耕历史。兴化农业经历了原始生荒栽培到熟荒耕作及水稻良种选育的渐进过程。古时兴化为古海陵县的中、北部,《汉书枚(méi)乘传·谏吴王濞(bì)书》曰:“转粟(sù)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晋·左思《吴都赋》之“觇(chān)东山之府,则瑰宝溢目,观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yǎn)”。《隋书》中之“海陵盛产桃花米”以及唐骆宾王《徐敬业讨武曌(zhào)(xí)》之 “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等历史文献都表明今兴化一带种植稻谷历史悠久,产量、品质优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江淮地区农耕经济加速发展。常丰堰建成后,堰西之地(今兴化一带)皆成耕地,由于农耕规模和劳动力规模的形成,公元920年吾邑得以建县。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西溪盐官范仲淹建捍海堰,堤西逐步改为沤(ōu)田,种植水稻。公元1012年,宋真宗将占城稻三万斛(hú)分发江淮推广种植,兴化水稻种植得以大面积推广,产量骤增。明代,兴化渐为江淮产粮大县,“遍野盈绿池,泥瓮填室间”成为当时兴化大米面积广、产量多真实的写照。明代高谷在昭阳十景《东皋霁(jì)雨》中写道:“积雨如膏土脉滋,春来民事颇相宜”,“宿麦渐看青遍野,新秧初见绿盈池”。清郑板桥诗中有“龙舌津边梗稻黄”,“一经烟云蒸日出,满船新绿买秧归”,“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荇(xìng)叶菱丝满稻田”等句。从文献方志及文人诗文的记述中,我们完全可以理清兴化大米的“传承系谱”。历史上的兴化大米得以声名远扬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品种多、品质好、种植面积大。《兴化县志·明嘉靖胡志·货物之品》上载,兴化“梗稻36种,糯稻8种,粟2种”。《兴化县志·明万历志、康熙志、咸丰志·物产》均载,兴化有早、中、晚熟稻若干种。明万历十九年所修的《欧志》中载:“诸国之品,则稻有多种,沤田产品上佳,粒饱香浓,多为贡品”。现存最早的明嘉靖三十八年《胡志》载,明初全县原额田896905亩,屯田26747亩,草场1896亩,额征粮32000石。清乾隆十八年(1735年)始,安丰东筑一圩,后东隅(yú)(zhǒng)行之,时“本邑皆水田,止宜种稻”。清道光年间,被誉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在兴化知县任上,兴水利,筑堤保坝,农业丰收,百姓感其功德,称丰收之稻为“魏公稻”。清咸丰三年修的《梁志》中所附兴化熟田《全境图》上标定的区域,比现有的水稻种植面积还大。民国八年(1919年),《江苏省实业厅视察报告书》记载:“兴化全境农产品,以稻为大宗”。建国初期,全市一熟沤田有151万亩,是方圆百里的水稻主产区,集市繁荣,大米、米糠等交易繁忙,土法加工大米的兑臼(jiù)处处可见,更有难以计数的小商小贩趟浆抄船到三泰地区,及大丰、东台、海安、盐城等地(俗称“下海”)进行易货交易。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兴化传统大米生产技术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从一年一熟的老沤田粗放种植方式,发展到目前以集水稻栽培学、生态学和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稻渔(蟹)共作、稻鸭共作”等立体种植为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模式,数千年前的“鱼米之乡”正续写着兴化大米更加灿烂的辉煌篇章。

 

品牌建设

       贤人米业有限公司位于全国第一米市——兴化市粮食交易市场内。东连204国道、沿海高速、兴长铁路和串场河;南接高兴东公路;西临宁盐高速公路、靖盐河。省级航道车路河由西向东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 
  公司创办于1992年,现有员工185人,拥有4条大米生产加工线,日加工能力1000吨,具有先进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设备;5万吨的仓储设备,15台烘干机日处理量1000吨左右。生产的“贤人”牌系列大米,获得江苏省龙头企业、江苏省著名商标、省质量信用产品、国家绿色食品和江苏省著名品牌称号。公司被省行授予“AAA级信用企业”,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获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
公司生产的大米,在江、浙、沪各大粮食市场定点销售,并长年供应超市、军队、学校和日本企业,年销售15万吨左右。同时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业务。粮食年成交量20万吨以上。产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 商城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 电话:010-65305695
  • 传真:010-65305695
  • 邮箱:zsqmyt@126.com
  • 网址:www.cfhqs.org.cn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59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