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 > 内蒙分中心 > 内蒙

俄体粉条

2016-12-26 15:52:23 分类:内蒙 阅读:

俄体粉条产地范围为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乌兰毛都苏木、桃合木苏木、满族屯满族乡、巴拉格歹乡、科尔沁镇、俄体镇、居力很镇、额尔格图镇、察尔森镇、归流河镇、大石寨镇、德伯斯镇、索伦镇及绿水种畜场共15个乡镇苏木畜场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名称:俄体粉条(Eti vermicelli)

类别:马铃薯淀粉类制品

历史渊源

    据载,“俄体粉条”伴随着明、清朝代的发展和科右前旗的变迁至今。早在1626年,从科尔沁蒙古部族家庭嫁给皇太极,曾被封为“庄妃”的“孝庄皇后”当年所带嫁品中就有“俄体粉条”。明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二十日,内蒙古24部49名封建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今沈阳)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10旗分左右两翼,科尔沁右翼前旗建立,也称扎萨克图旗。清初,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阻止蒙汉人民的接近,清政府厉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到蒙古进行贸易和耕种。汉族商人到蒙古进行贸易,必须领有户部颁发的印票(仑票,无票者即属违禁,按条例予以惩治。汉族农民入蒙古垦荒务农,也要领有印票方能前往。但是封不胜封,禁不胜禁,蒙古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发展。

虽然百般禁锢,但科尔沁右翼前旗商业的迅速发展,已突破通贡和互市的狭窄范围。原来在长城以东边口做生意的“通鉰行”(懂蒙古话,专做蒙古人生意的店铺)走出边省,随清军深入到科尔沁草原流动经商,谓之“旅蒙商”。商业的繁荣,商路的开辟和延伸,促进了科右前旗集镇的发展。各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流传到科右前旗。

汉人进入科尔沁草原已有悠久历史。但清政府禁止蒙古族人民学习汉族文化。嘉庆二十年(历15年),清朝政府颁布禁令,“近年蒙古渐染汉民恶习,竟有建造房屋,……”等事。此已失旧俗,兹有习邪教,尤属非是。著交理潘院通示内外札萨克部落,各将所属蒙古要为管束,俾各遵循旧俗,仍留心严查。“但当时到科右前旗从事传统手工技艺和经商活动的汉人禁而不止,内地的先进工艺技术通过各种途径传入科尔沁地区,在蒙古族人民中间逐渐扎下根来。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清朝政府在蒙古推行“移民实边”新政,科右前旗内地流民和毗邻省份,流民数量迅速增加,传统的畜牧业严重衰退和萎缩。国内外商品经济的激烈冲击,使科右前旗蒙旗地封建领主制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解体。到科右前旗开荒种地的汉族农民,以河北和山东省人为多。再就是毗邻的东北三省破产农民。其中,“粉条大王”朱天甲的爷爷朱世清,于1885年前后携全家人从辽宁省辽阳县迁徙到今俄体镇义新村落脚,除种庄稼外,还在此地经营一家粉坊,将俄体粉条发扬。逐之,马铃薯粉制品技艺在俄体一带传承至今。据俄体群众讲,他们在向吉林“三青山”学习粉条发展经验时才知道,原来“三青山”粉条生产技艺最早来源于俄体,只是他们比俄体人更早地把粉业做大做强。从孝庄皇后的“陪嫁品”,到现代婚姻的“嫁妆”里,拴着红丝线的粉条依然存在,始终承载着那份美好的祝福,预示着婚姻美满,生活如长流之水、兴旺发达。故粉条又有“长流粉”、“回门粉”之称。

  • 商城二维码

  •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 电话:010-65305695
  • 传真:010-65305695
  • 邮箱:zsqmyt@126.com
  • 网址:www.cfhqs.org.cn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0559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