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布拖县地处云贵高原北部,位于四川大凉山西南面,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沙江相望。地理位置为东经102°43′~103°04′,北纬 27°16′~27°56′,地形以山原为主,最低海拔535米,最高海拔3891米。
布拖县属于亚热带气候滇北高原气候区,年平均日照约2019小时,平均气温为10.2°C,年平均无霜期为20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138毫米,相对湿度为75%。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干湿季分明,温差较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类型为沙壤,表层和心土层均为中壤,底层重壤,表层疏松,结构为团粒状,底层有少量的铁锰沉积。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肥力中等,土层厚度大于等于20厘米,透气,透水,保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1.5%,pH4.5~5.5,呈弱酸性,区域内有西溪河等水流经过,河水内富含钠、钾、锰、锌、铁等有益元素。水量充沛,水质和空气优良。高山地区无工业废气废水、无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为布拖附子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种植环境。
布拖附子的拟保护区域位于西溪河补莫湖四周,海拔为2800米,可种植面积达120平方千米。目前,布拖县有8500亩的附子种植基地。鲜附子年加工量达2800吨,占全国市场总量近60%以上。
文化背景
布拖县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火把节被俗称为“都此”,它不仅是布拖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更是将一个消除灾祸、祈祷丰收、祝贺吉祥、宴请宾朋、畅叙爱情融为一体的盛大节日。布拖为彝语“布特”的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布拖作为大凉山彝族阿都聚居的腹心地带,曾经是土司的属地。早在东汉初期,彝族先民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据彝族毕摩(毕摩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口述传承,早在500年前,布拖就有野生附子生长与药用的例子。附子需在高山地区育种,特定的环境保持了品种稳定不退化。布拖附子处于高山区,种植期也更贴近古籍中记载。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作为药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亦是著名的有毒中药。早在周代(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就已经应用于临床,到公元前220年《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附子的性能效用。明代医家将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它是治病保命的良药,有“斩关夺将”之气,“其力雄奇”,“其效立捷”,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它是祖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疗效独特,被历代医学广泛使用。
商城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