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乌药是道地药材,因得益于天台独特的地理环境,品质居全国乌药之最,与天台佛道养生文化相得益彰。天台乌药生长于海拔200m-600m之间的向阳坡地、山谷或疏林灌丛中,喜亚热带气候,适合在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天台乌药成品成纺锤形、连珠状者居多,个大肥壮,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质嫩,芳香浓郁。折断面黄白色,中间色红微白。其切片平整而不卷,色白而无黑色杂斑,具有明显的年轮和色线。《本草纲目》云:乌药,天台者白而虚软,香白可爱……以天台者为胜。 天台乌药是我县的传统农产品之一,生产历史悠久。在当地民众历来有喜食天台乌药的习惯,取其行气、健胃、消食之功效,常以切片晒干泡茶喝或煎服。最早的乌药产品是以乌药个或制成乌药片出售。椐《天台县志》记载,清朝时,天台乌药远销全国各地。《台州地区志》记载:80年代后,天台乌药、仙居白术、温岭荆芥出口东南亚。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台乌药具有加强肠肌收缩、增强消化液分泌作用;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有兴奋心肌、促进血凝、增加冠脉流量、加速血液循环,抑制恶性肿瘤因子、保肝护肝等明显作用。 天台乌药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名萌于周,始于秦,闻于汉,扬于唐,名于宋,贡于元,盛于明,兴于清,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有王子晋(王子乔)得“天台乌药”成仙的故事:东周灵王太子王乔(名姬晋)服用了天台山浮丘公赐予的乌药后成仙。秦始皇受此启发,令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最终找到的是天台乌药,后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同时也带去了天台乌药,并落脚日本终其所老。 据东晋干宝之《搜神记》、南朝刘义庆之《幽明录》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 年),剡县(今新昌,嵊州)刘晨、阮肇为治好当地流行疾病,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两位仙女,被邀回家中款待,结为伉俪。半年后求归,俩仙女赠以仙药——天台乌药,用以救治当地百姓的疾病,回到家中方知已历七世。东晋太元八年(公元283 年)二人又进山,但不知所终。 另据《天台县卫生志》载,唐高僧鉴真(公元688-763)东渡日本,曾从天台带走11种名贵药品和59种一般中草药。在日本他用带去的天台乌药治好了光明皇太后久治不愈的顽疾,被尊为日本的“神农”,而天台乌药从此也有了“长生不老”药之美誉(见日本《鉴上人秘方》存藏)。 清乾隆年间,每逢药王大帝生日庙会,演戏必演《采药(乌药)遇仙记》;民国时期,重修药王庙开光祭祀仪式上,将道地药材“天台乌药”放在祭祀礼的首位,药王神农大帝庙中还绘有采药遇仙图。在历史上,天台乌药也曾一度作为两大贡品之一;据《康熙天台县志》载,元岁贡药味乌药二十斤,明岁进药味乌药三十斛,岁办药材乌药三百斤。 《人民日报》1979年2月7日登载了题为“日本朋友请邓副总理把‘长生不老’药苗带回国”的新闻: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长濑古洁将三盆从天台移植日本的“天台乌药”苗交给邓小平带回中国,以表达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感情。1982年日本首相福田纠夫访华时,把天台乌药的常绿树目作为国礼增送给邓小平。 漫长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天台山独特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天台乌药这一极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国药瑰宝。
商城二维码
公众号二维码
中商企名优特(北京)认证中心
Copyrights @2021 CFHQS.ORG.CN 版权所有